散文
塔城訊(通訊員 李樹新)讀完李娟的《我的阿勒泰》,仿佛被哈薩克牧人的轉(zhuǎn)場隊伍帶進了天山腹地——那里沒有城市的喧囂,只有風(fēng)吹過草甸的聲響,和星空下無盡的寂靜。
李娟筆下的阿勒泰是粗糲的,牧民的生活充滿艱辛:冒著風(fēng)雪趕羊、在零下溫度擠奶、與突如其來的冰雹賽跑。但她總能從這些艱辛中打撈詩意——一個破舊鐵皮屋可以是“宮殿”,一只走失的羊教會她告別。她寫母親開著雜貨店與牧民物物交換,寫外婆九十九歲仍惦念著故鄉(xiāng),這些平常片段在她筆下閃閃發(fā)光。
最打動我的,是書中流淌的那種“此刻”的哲學(xué)。牧民不執(zhí)著于占有,而是隨著季節(jié)遷徙,與自然達成微妙平衡。這種生活態(tài)度,恰是對現(xiàn)代人“不停占有卻始終焦慮”的溫柔反諷。
合上書,城市霓虹似乎不再那么逼人。李娟讓我看見:生命的豐盛不在別處,就在與萬物共振的每一個瞬間。
為您推薦


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