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本小冊子竟然“治愈”了技術報檢接口不明、流程不順的管理“頑疾”?近日,二公司萍蓮公路A5標測評項目月度基礎管理工作開展情況時,發(fā)現(xiàn)工程技術管理部業(yè)務達標率為95%,滿意度高達90%。追本溯源,都集中指向了《項目技術三檢記錄手冊》。
工程質量“三檢制”即自檢、互檢、交接檢。自檢分操作人員自檢和班組自檢,工班長在每日收工前對班組完成工作量進行一次自檢,做出記錄,工后講評;互檢指同一工種或多工種之間,由技術員組織相互檢查,互相觀摩,交流經驗,推廣先進操作技術,達到互相促進共同提高的目的,一周至少一次;交接檢工種的上下工序之間的交接檢查,由技術主管組織交接,上道工序不合格,下道工序不施工。
“過去,兩個人中間的醬油瓶倒了,誰也不去扶,醬油灑光了,然后每人都挨板子,有時還找不著挨板子的人。”萍蓮公路A5標項目總工范亞峰詼諧地說,“現(xiàn)在這種情況不存在了,每道工序、每個檢查項目、每個報檢流程都有跡可循。誰的責任就打誰的板子,責任追究由秋后算賬轉變?yōu)榱⒆チ⒏摹?rdquo;
手冊施行的第2周,現(xiàn)場技術員個個叫好,勞務工班的品質管理意識明顯提升,問題整改更加主動,現(xiàn)場問題越來越少。“這要是放在以前,報一次檢至少三四趟,整改問題總是有遺漏。”項目技術主管王方成說道,“過去與工班報檢總是有扯不完的‘官司’,并且各分部分項檢查項目繁雜,難免會有遺漏,如今對著冊子逐條檢查記錄,報檢通過率也提高了,同時工程質量也有保障。”
該手冊將路橋隧各分部分項技術標準、檢查頻率明確落實到具體崗位工種,不僅明確了交叉業(yè)務的規(guī)范化要求,還對崗位常態(tài)化工作、與對接工種移交業(yè)務進行了嚴格的時間限定。
品質工程建設離不開一線勞務人員具體實施操作。據(jù)悉,該項目工程管理技術部還將加強對工班人員的業(yè)務培訓。


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