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歌為筆,繪黔嶺同心畫卷
——貴州畢節(jié)籍作曲家韓立軍譜曲《黔嶺歌飛》創(chuàng)作札記
杜曉言
寫下《黔嶺飛歌》的最后一句“每寸土地都含笑”時,窗外正飄著初秋的細雨,恍惚間竟與許多年前和韓立軍老師合作《苗寨等你來》時的場景重合——同樣是為貴州而歌,同樣是在對這片土地的眷戀里,打撈最鮮活的民族記憶,也同樣懷揣著“讓旋律扎根民族土壤”的共同創(chuàng)作初心。 
最初動筆,是受“黔嶺歌飛”活動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”主題的觸動。我始終覺得,民族歌曲不該是空洞的口號,而應是藏在細節(jié)里的煙火氣。于是便想著從貴州人最熟悉的日常切入:石階“往云里繞”,是我曾在黔東南山寨見過的晨景,云霧漫過層層石階,像把山寨托在云端;木葉“把春喊到”,源于苗族老人口中“木葉傳情”的故事,一片簡單的葉子,能吹醒整個春天的生機。阿妹銀飾撞響野山椒、阿爸酒壺醉了刺梨黃,這些畫面不是憑空想象,而是去年在黔南采風時的真實所見。創(chuàng)作過程中,韓立軍老師與我反復溝通,他提出“歌詞的細節(jié)要靠旋律‘具象化’”,比如“木葉喊春”的段落,需預留出貼合木葉吹奏的旋律空間,為后續(xù)融入民族音樂元素埋下伏筆,讓文字里的“春”能通過音符“活”起來。
寫主歌時,我特意加入了“手機藏著致富經(jīng)”“直播間里吆喝忙”的現(xiàn)代元素,展現(xiàn)貴州傳統(tǒng)與現(xiàn)代的交融。韓立軍老師對此極為認同,他認為音樂也需呼應這種“新舊碰撞”。在譜曲時,他選擇用傳統(tǒng)苗族飛歌的高亢音型搭配輕快的現(xiàn)代節(jié)奏,讓“直播間吆喝”的活力與“趕馬郎故事”的厚重形成對比。他提到:“貴州的發(fā)展不是割裂的,旋律也該如此,老調子能唱新生活,才是真正的‘時代之聲’”。這種處理,讓“各族群眾攜手奮進”的主題不再是文字概念,而是能通過旋律感知的情感流動。
在整體音樂架構上,韓立軍老師圍繞歌詞“四段式”相同結構的四段歌詞,采用了變奏的方式,層層遞進,融入了貴州民族音樂元素,如侗族大歌、苗族飛歌等,讓音樂有明顯的貴州烙印。他解釋:“四段歌詞各有側重,從日常風景到現(xiàn)代變化,再到情感共鳴,旋律不能一成不變”。讓每一段旋律都與歌詞內容深度契合,層層遞進地勾勒出黔嶺大地的多元與同心,也讓“貴州烙印”變得具體而清晰。
此次投稿第五屆“黔嶺歌飛”,更多的是一份期待。期待這首帶著煙火氣與時代感的歌,能成為連接各民族情感的紐帶。就像歌里寫的“云霞托著云霞往天邊跑,希望載著希望向明天飄”,貴州的美,是各民族共同澆灌的;黔嶺的歌,也該由各族兒女共同唱響。未來,我仍想與韓立軍老師繼續(xù)合作,用歌詞記錄貴州的變化,用旋律傳遞民族的同心,讓更多人聽見:在這片土地上,傳統(tǒng)與現(xiàn)代共生,各族群眾同心同行,正把日子過成歌里最美的模樣。

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