塔城訊(通訊員朱琛)夏季暴雨頻發(fā),公路防汛安全成為守護交通命脈的重中之重。公路作為連接城鄉(xiāng)的“生命線”,一旦遭遇洪水侵襲,極易引發(fā)路面積水、邊坡塌方、橋梁損毀等災害,不僅威脅公眾出行安全,更可能阻礙搶險救援通道,造成重大損失。因此,公路防汛需構建“防、搶、救”三位一體的安全體系,多方協作筑牢防線,確保道路暢通無阻。
一、預防為主,夯實基礎。項目部各部門需以“隱患清零”為目標,提前開展拉網式排查。重點檢查排水溝渠、涵洞是否暢通,邊坡防護是否穩(wěn)固,橋梁墩臺是否抗沖刷。針對低洼路段,可采用混凝土加固、植草護坡等技術提升抗洪能力。同時,積極運用物聯網傳感器實時監(jiān)測水位變化,通過大數據分析預判風險點。高風險區(qū)域設置醒目警示標志,并儲備足量沙袋、應急照明、搶險機械等物資,確保“寧可備而不用,不可用而無備”。
二、快速響應,協同作戰(zhàn)。建立聯絡、評估、救援小組聯動的應急機制,實時共享雨情、水情、路況信息。一旦險情發(fā)生,立即啟動分級響應:小型積水迅速抽排,塌方路段實施機械清障,受損橋梁架設臨時便道。同時,通過手機、電子屏、社交媒體等多渠道發(fā)布預警和繞行信息,必要時實施交通管制,避免車輛誤入危險區(qū)域。搶險現場應配備無人機巡查、衛(wèi)星通訊等科技裝備,確保救援高效精準,嚴防次生災害。
三、謹慎出行,科學避險。公眾出行前需密切關注天氣預報和路況提示,主動避開危險路段。若遇積水路面,務必遵循“觀、探、慢”原則:觀察水深及漩渦,用工具試探路面是否塌陷,低速勻速通過;水深超過輪胎一半時,堅決繞行勿冒險。車輛被困時,立即熄火撤離至安全地帶,撥打救援電話等待專業(yè)處置。駕駛過程中保持車距,避免急剎急轉,遇山體滑坡等突發(fā)險情,應果斷停車觀察,確認安全后再通行。
公路防汛安全是政府、企業(yè)與公眾的共同責任。唯有以科技為支撐、以預案為保障、以協作為紐帶,方能筑就平安之路,讓人民群眾在風雨中安心出行。



















